学者的声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均教授:以热忱烧开看世界的窗

发布人:陈俊銮

编者按

学校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好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近年来,学校涌现了许多敢为人先、崇实重干的优秀学者,他们既是走在科研前沿的先锋者,亦是诲人不倦的种树人。

 

为进一步展现学校优秀学者的科研精神学术风采,我处推出“学者的声音”栏目,敬请关注。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均教授

一苇以航

中文,心之所向;中大,缘之所处

基于内心的热爱,基于中学时代就在心中埋下的文学的火种,本科就读工科的张均教授如愿“跨专业”考上了中文系研究生,并有幸师从武汉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於可训先生。选择博士导师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程文超教授所著《意义的诱惑》一书令张均教授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和共鸣,也让他选择了拜入程文超先生门下,从此与中大结缘。2002年,张均教授博士毕业留校任职,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恰是二十年整。

 

当异乡变为另一个故乡,中山大学中文系也成为了张均教授的另一个家。中文系大家庭历史厚重,人心向学。时光沉淀,形成的气质不但流淌在红砖绿瓦的楼宇中、苍老虬劲的树枝间,也体现在一辈辈教师身上。在儒雅博学的前辈熏陶下成长、与优秀的同事共进、带着好学的学子求知求真。张均教授说道:“前辈们为人处世和做学问的态度对我而言是一种持久的勉励。他们对社会的关怀、于生活的超然是我的楷模。”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永远有年轻人来到这里。一代代中文系名师前辈饱含着热切与期待将璞玉般的学子打磨出各自的晶莹本色,再为其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泽。他们把这套历久弥新、内敛敦厚、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的基因融到后辈教师的骨血里。在今后岁月的击打淘洗中,这份祝福会一直为张均教授充盈精神动力。

 

春雨润物

学校持久的帮助与鼓励

身为学者,张均教授不但用笔评着嬉笑怒骂中的世态炎凉,也用笔丈量着时代的脚步,要与时代共呼吸,也要预判时代之未料。若说笔尖是张均教授的思维,常用常新,那么中山大学则是一汪墨池,给予笔画肆意挥洒的底气。张均教授说,在中大的20年,一直得到学校各方面的培养与支持。刚毕业的他,因为研究需要,常常需要到外地查寻档案、访探文学原型地,有时也需要开展文学口述工作,而学校作为他坚实的后盾,为他提供了经费等方面的资助,让他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学校的支持也让他在2021年成功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立项。不过,在中山大学这样的双一流名校工作,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学者,百舸争流,客观上也存在“卷”的问题,但“有压力也有动力吧,多些平常心,就可以了”,张均教授评价道。

 

回望这段岁月,张均教授亦只是淡然地笑笑,说道:“人要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事业,它能帮助你战胜许多不期而遇的挫折,帮你渡过所有无光的岁月。”来到中山大学,张均教授感到十分荣幸。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进取的教师团队让张均教授感到一种集体的温情。在这里,张均教授度过了孤独的求学时代,邂逅了一群优秀、上进的同事,也接过了中文系前辈手中传承近百年的火炬。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张均教授彷徨过、怀疑过,也铭记着、坚守着。

 

张均教授坚信,“天助自助者”,许多时候,世俗的琐事会让我们短暂遗忘来时的方向,挫折也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热忱,“这个时候不妨把自己从所处的环境中抽离出来,隔着一段距离审视这个世界。热爱会由心而生,不厌其烦地同你耳语。来自外界的帮助也会应热爱之约,予你挺身而出,与困境周旋的勇气”。

 

张均教授正在指导学生

 

弦歌不辍

肩负新时代学者的责任

张均教授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他重视文学与现实的对话关系,习于通过文学本事考释的方法理解不同时期文学虚构的规则,从文本生产的细处理解作家的处理和他的思考,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学呈现的形式。“阅读、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初衷,是希望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所置身的时代。当代作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历史感,他们的写作呈现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叙述我们时代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观点和故事常发生碰撞,甚至尖锐的对立。研究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张均教授如是说道。

张均教授出席活动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问题,张均教授强调“文学更应该记录那些普通而永久的灵魂。优秀的作品总是呈现普通人的生存处境与灵魂境遇的,尤其那些‘被遗忘的存在’,因此,广袤的生活才是创作的土壤,一旦脱离普通民众的灵魂与命运,作家创作的源泉也就枯竭了”。作家不能远离创作的土壤,这正如高密之于莫言、陕北之于路遥、关中之于陈忠实。作家失去了“根”,其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这就要求当代作家辩证看待启蒙与革命的关系,重新建立个人与国家的互动性关系,既要把握好作品的价值导向又要深刻反映时代的生存真相,既要立足于市场又要秉守自己的内心,敢于做与众不同的思考者“,张均教授如是说道。

 

张均教授谈到,人总会老去,新生的一代总会有异于先人的自我意识。如此众声喧哗的时代,尤其需要研究者拥有宽广的理解力与历史的同理心,“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和我们自身同等重要,甚至比我们自身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寻求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一个新平衡点,既不轻忽个人的自由,也要注意自由的边界,避免简单地把国家、集体看成朝向个人自由的规训力量。”他说,“从事研究的时间愈久,愈发觉得人要有一份责任与承担——传达出大多数人的声音,讲述出他们的生存、故事与权利。”

 
 

学者介绍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均教授

张均,中共党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张爱玲十五讲》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40余篇(次)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学术选刊转载。获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等学术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