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星·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95后中大力量·陈逸伦
编者按:“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我校师资的生力军。学校积极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和“代表性成果”制度,促进优秀的专职研究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逐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专职研究人员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冉冉升起,他们的成长之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想了解他们在科研时是否经历过迷茫吗?
想了解他们如何在中大实现自我蜕变与成长吗?
想了解他们未来有何计划吗?
本期嘉宾:大气科学学院 陈逸伦 副教授
姓名:陈逸伦
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转聘时间:2022年
曾任职务:博士后
现任职务:副教授
研究方向:云和降水物理学,卫星遥感

个人简介
陈逸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1995年4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本科及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大气科学学院博士后,2022年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副教授。
主要聚焦于大气物理学领域开展研究,在卫星遥感反演算法和云降水精细化物理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ACP, GRL等期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资助。未来将进一步开展南海地区云降水卫星遥感相关研究。

陈逸伦与杨元喜院士(左)和吴国雄院士(右)在学术会议上的合影
博士毕业后,您为什么选择中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本科时我就听过中山大学大气专业的老师作报告,了解到中山大学在热带气象学方向具有独门绝技。当时我就觉得,如果去南方工作,中大将是我的首选。
在我读博士期间,中山大学成立了大气科学学院,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对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强烈,这坚定了我来中大发展的信心。同时,考虑到国家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大近年来广聚青年人才的愿景和活跃的科研氛围,于是我就联系了中大的黎伟标教授,他也成为了我后来的博士后合作导师。
黎教授耐心为我解答了生活和工作上可能存在的一些疑虑,并细致剖析了学校、学院对青年人才的培育机制。黎教授的一番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其实我们年轻人最在乎的就是发展空间啊,于是我选择了中大。事实证明,我来对啦,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中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两年期间,您是如何规划科研工作和未来发展的?
在科研方面,一是延续,就是把硕博阶段的工作做精做透,继续开发云团和雨团识别和反演算法,生成数据集;二是融合,就是把我擅长的卫星气象学的方法和中大这边大团队的研究结合起来;三是展望,我期待能将南海地区、云降水、卫星遥感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形成中大的特色和优势。
在个人发展方面,我将融入学院大家庭,积极参与招宣、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事务,熟悉大学里各岗位的运行架构,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

陈逸伦和李磊(中)、颜炎(右)二位老师在青海本科招宣
您的研究方向是卫星遥感云和降水物理学,主要集中该方向的哪些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存在两类问题。第一类是“看不清”。近年来,我国已发射了很多气象卫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将这些传感器观测的信号转换为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量(如云顶的高度、云粒子的大小等)仍然是个挑战。因此,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去设计系列卫星遥感反演算法。第二类是“报不准”。降水云内的微物理过程十分复杂,精细结构特征尚不明确,这制约了天气预报模式的精准度。因此,我的研究方向之二就是去探索云降水精细化特征和物理过程。
您在云降水物理方向取得了哪些主要创新成果,研究期间是否遇到过困难?目前在领域内具备怎样的学术影响?
成果一是利用我国风云四号卫星反演得到云滴尺度廓线。卫星光谱仪器就像照相机一样,只能得到物体表面信息。我设计了算法,依托风云四号光谱仪器同步反演了云微观特性,继而基于系列假设,实现卫星观测的水平与垂直信息转换,最终实现了静止卫星表征云降水精细化垂直结构。
成果二是发现并命名了罕见独特的幻影回波。现有的降水理论认为高的降水通常对应大雨强。而我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种独特降水垂直结构。通常降水回波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这种降水回波随高度降低而减小。这一发现给出了现有降水理论的一类反例,那就是有些降水云外表高大威猛,但降水效率很低。
在研究期间,我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年多项基金申请接连失利,这让我不禁有些怀疑我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在博士后合作导师黎伟标教授的关怀开导下,我重新找回了信心,并继续知难而上。另一方面,我所做的研究相对小众化,所探索到的一些现象较难找到合理化的解释。学院组织的“大气咖啡角”学术活动为我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老师们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猜想。
这些研究论文均发表在行业顶尖期刊上,算法获得了顶级学者和业务部门关注。我们团队所研发的台风预报系统获得了广东省气象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陈逸伦在学术会议中作报告
未来,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您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空间对地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在。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将在卫星遥感方面奋楫扬帆。同时,中山大学地处南海之滨,开展南海相关研究,我们责无旁贷。就我的研究而言,南海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天气预报困难,但又缺乏传统的气象观测,我所擅长的卫星遥感将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我将在卫星遥感南海地区云和降水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作为一名新晋高校青年教师,您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有什么设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作为新晋的青年教师,我希望能传承红色基因,扎根祖国大地,将科技创新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培育大气新人。同时,在学院党委的悉心关怀下,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转聘成功后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能以身作则,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未来,我将以名师为榜样,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我中去,甘当路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对于未来有计划申请转聘的申请人,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山大学恰好提供了先进卓越的科研平台和合理畅通的晋升途径,使得我们作为博士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地从事科研工作。那么,我们就该在这几年内明确人生目标,修炼好内功,锤炼好本领,将某一个科研方向做精做透,这样,再冷的“板凳”也会被坐热。提升境界勿急躁,行远自迩再登攀,理想事业终可成。
中山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专职研究人员的培育工作,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机遇、更为广阔的科研平台、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并专门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专任教师的绿色通道。欢迎优秀的青年人才选择中大,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高水平人才高地,实现个人与中山大学共同快速发展。
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关注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山大学招聘信息,我们真诚地期待您的加盟!我们在风起云涌、朝气蓬勃的粤港澳大湾区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