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卢镇波教授:“归家”中大,梦筑光明

发布人:陈俊銮

 “归家”中大

融入湾区建设

 

 

卢镇波教授出席“归·家”青桐计划启动仪式

 

“归家”对于许多人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在海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的卢镇波教授而言,这是一个极其需要勇气的决定。刚萌生这一念头时,他也曾焦虑迷茫,也有顾内之忧。但最终,卢镇波教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回归祖国,加入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下简称中大航院)。

 

在谈及为何选择中大航院时,卢镇波教授表示,主要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一是在政策层面,国家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吸引他选择中山大学的重要因素;二是学校层面,有着“南天一柱”之称的中山大学正在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更优渥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学院层面,中大航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人才引进,进行航空航天科研和人才培养,让他感受到航院既有“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底气和机遇,更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决心和未来。

 

来到中山大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让卢教授感触最为深刻的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大航院的快速发展。中大航院成立至今,从无到有,在科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进展顺利,让他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当初“归家”的选择。

 

 

梦筑光明

逐梦空天

 

卢镇波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及声学领域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气动设计、声学超构表面、仿生声学、气动声学、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等。十四年的航空航天科研经历,让卢教授深刻认识到航空力量在这个时代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让他意识到航空及声学技术发展是值得他奋斗一生的事业与梦想。

 

卢教授谈到,我们始终要坚持“师其长,彼且为我富强”,近年来,在航空和工程技术领域,我国虽有巨大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和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作为学者,我们需要“走出去”,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与经验,接着还要懂得“引进来”,把积攒的知识与经验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与同学们分享先进的航空和声学技术。同时,也力求融入到当前蓬勃发展的产学研浪潮中去,让这些空天和声学技术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创造其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

 

从漂泊海外到“归家”中大,卢教授将以他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知识“梦筑光明”,更会力行致远,保持热爱,逐梦空天。

 

从“零”开始

团队启航

航空航天学院实验室

 

初到航院,对于卢教授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幸运的是,中大没有固有框架的限制,学校和学院不仅全力支持他的科研构思和想法,还在科研条件、经费等方面切切实实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现如今,卢镇波教授主持的智能赋能仿生飞行器与声学超构表面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已初具雏形,未来还将具备低速静音风洞、低速循环水槽、消声室、高速摄像系统等大型设备及其配套的流体与声学测量设备。这些全新的设备将有力地支持团队在电动飞行汽车、扑翼飞行器和声学超构表面这三个方向上的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也将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大航院特色的科研道路。

 

团队成员合影

 

科研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卢镇波教授坚信,培养和建立一个具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和开拓创新的团队是做出优秀成果的关键所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团队将收获累累科研硕果。对于自身和团队的发展,卢教授认为,“治学”是工作,更是情怀。科研的高峰总是峥嵘崔嵬,顽强的毅力与持之以恒的耐性是抵达峰顶最好的“登山杖”。

 

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团队好比一艘航船,而卢镇波教授则是掌舵的船长,带领着团员们扬起风帆,踏浪而行。“零”既可以是一无所有的起点,也可以是无限可能的完满终点。

 

学者介绍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卢镇波教授

卢镇波,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多年,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智能声学超材料,航空噪音和振动控制,计算气动声学(CAA),等离子体超音速流动控制技术和流固声耦合机理研究。主持或者核心参与了多个航空科学相关研究项目,包括微型扑翼飞行器的研究及其仿生低噪音研究,无人机噪声控制技术,可调软智能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轻型无人机颤振的主动控制技术,平流层气球位置控制技术的研究,水下物体的声学计算模型及实时识别和等离子体超音速流动控制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