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吉辰老师:严谨治学自我磨炼
学者介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吉辰老师

吉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毕业,主要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史。曾先后在日本新潟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访学。现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与整理史料三部,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史学月刊》《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各一项。2019年8月加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底蕴深厚
良好治学氛围免去后顾之忧
吉辰老师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入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将其视为自己长期治学发展的平台。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这个选择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慎重决定。
吉辰老师谈到,选择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中山大学底蕴深厚,平台较高,历史学科更是其强项,曾有多位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在此任教,奠定了中大历史学科深厚的学术根基,相信在这些前辈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传承之下,我也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另外,历史学系(珠海)属于中大的新建院系,有一股蓬勃的活力。学系致力于与广州历史学系形成错位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格局,重点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宗旨给像我这样的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除了学系的优势之外,中山大学的学生素质较高,能够给像他这样的新老师提供非常充足的教学动力。“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中大提供的支持和待遇,相比其他高校是非常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吉辰老师笑着说道。
如今,吉老师入职中山大学已将近三年,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学校与学系对其研究教学工作的支持与关怀。“硬件方面,学校给我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办学空间,除了办公、科研用房条件,还提供了人才公寓供我们居住;学校除了教学能力非常优质的附属学校,还有国内顶尖的多家附属医院,这些都让我对未来不再担忧,可以说是另类的‘减负’了。”吉辰老师笑道。“软件方面,学校和学系较高的行政水平,也让我从未遇到过‘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例如,虽然珠海校区的藏书相对较少,但各系都有图书馆的联络群,荐购图书或调阅南校区的非外借图书相当方便,图书馆行政老师也很乐于助人,为我在查阅研究资料的时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软硬件的完善,优良的学术传统,让吉老师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能在其中潜心治学,更加专注学术。
教学相长
度过角色转换期得益于学生的激励
如何度过从博士生到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期是许多青年学者都较为头痛的事。对于吉老师来说,这样的身份转变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如何适应教学。吉老师自认不善言辞,曾对于站上讲台缺乏自信,内心颇具忐忑,但真正投入教学后的适应程度与速度,竟比想象中要好上不少。
作为新手教师,吉老师在初涉课堂之时,需要在备课上倾注不少的精力,时常要花上半星期左右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并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花几小时温习。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曾让吉辰老师感到疲惫。“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时,我仿佛又全身充满了动力。”吉辰老师回忆道。“也许是深受中山大学优良的学风影响,中大的学生们终究是不一样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和投入,远远超出了我对普通大学生的预期。我还能非常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给本科生上近代中日关系史课时,讲到琉球使者林世功为挽回亡国危机在北京自杀,发现台下有两位女同学在抹泪。”吉老师自问只是在解读林世功的绝命书,并没有刻意煽情,这固然是前人的壮烈使然,也说明中大学子对于课堂的投入和用心。这些都给了吉辰老师极大的鼓舞,让他愿意投入更多地去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历史学系(珠海)本科新生入学教育
研教并举
学术上自我磨炼,师生关系上煦煦春阳
在学校、学院的倾力支持和良好的治学、教学氛围下,吉老师在中山大学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一项,发表了十余篇论文,整理出版一部史料,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史料的整理,目前正在翻译三部日文史料。这些工作主要围绕着吉老师长期从事的晚清政治与外交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另外,吉老师也试图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比如去年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学习以前不太了解的琉球史与中琉关系史,发表了一篇札记。
吉老师曾在课上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同时也是吉老师平时治学教学的自勉读物。著名历史学者何炳棣先生的学术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讲述了何先生治学以来如何凭一身艺业在美国学界打出一片天地,奠定美国华人历史学者中数一数二地位的学术往事。何先生的学问是硬桥硬马的风格,正如他所说,“此后治学几无不遵守清华大一读西洋通史过程中所立的‘扎硬寨、打死仗’式自我磨炼的原则。”这也是吉老师所赞赏的一种治学原则,打铁还需自身硬。

吉辰老师参加历史学系(珠海)第三届本科生学术论坛
另一位著名历史学者罗尔纲先生的学术回忆录《师门五年记》的笔调则极其温柔,描述了胡适先生是怎样教导青年时代的罗先生做学问的。罗先生评价说,“从来没有人这样坦白详细地描写他做学问经验,从来也没有人留下这样亲切的一幅师友切磋乐趣的图画。”这本书不仅可以学到不少治学之道,也让吉老师领略了何为“煦煦春阳”式的师生关系,并以此自勉。
“中山大学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者。不仅如此,中山大学提供的支持和保障亦是每一位学者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可以安心、专心地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选择中大,我从未后悔!”吉辰老师发自内心地感慨道。欢迎广大优秀青年学者选择中大,选择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共同携手建设世界一流的历史学系!